Case
古籍介绍

十五、浅谈古籍修复的若干要点

时间:2012/7/9 作者;东东书保院

                                   浅谈古籍修复的若干要点

                                                                      李大东

 
内容摘要:虫蛀、水渍、霉变、粘连、板结、焦脆碎散,残破得字不成字,页不成页……这些被判“死刑”、或“重刑”的古籍,修复是其起死回生、古为今用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幸存世上的残破书不计其数,可是专业修复人才奇缺,,而且,尚在从事修复工作的人员,因接触的版本、破损等程度不同,而积累的经验也各有所长,笔者在长期的古籍修复工作中,总结了若干条行之有效,整旧似旧的修复经验,现详述如下,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求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
 古籍是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人,但是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当初完好的古籍,遭尽战乱、火灾、虫蛀、水侵等等的天灾人祸。至今幸存的古籍,有不少已破烂不堪,急需抢救修复,以利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
 天一阁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文献为著名,其中大部分是孤本。天一阁历经了不少天灾人祸后,使所藏的珍贵古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笔者和同仁于1995年,对阁藏善本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如下:善本总计30165册,其中虫蛀的有6491册;水渍、霉变、粘连、板结、焦脆破碎的有1303册;断线、需换补封面和副页的有1902册合计破损书9696册,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笔者又把科举文献作为重点检查,发现在421册的总数中,虫蛀的有383册;水渍、霉变、粘连加虫蛀的有31册,大多数书籍均无封面和副页,完整无损的只有1册。这些惊人的令人心痛的数字,不难看出保护书籍的艰巨性,对这些蛀洞累累、面目全非的“残书”、“危重病书”的唯一保护方法,就是紧急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修复,才能使这些书籍起死回生、枯木逢春。下面就是本人日常工作中队报背装及线装书在修复过程中的若干要点,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指正 交流。
一、整旧如旧时古籍修复的原则
因为修补古籍费用大、要求高、工序多、效率低、消耗精力多和待遇差等的种种原因,无论过去和现在,修复技术人才奇缺,不少收藏家和单位的残破书,只能任其自然,无力抢修,这无疑给古籍保护带来了严重后果,另外,有些敢于动手修补者,由于缺乏经验,对复杂的残破书页一概而论,想当然地把纸往上一粘就完事,常常出现大花脸、贴膏药等降低书品的质量,甚至失手造成大错。笔者在长期的修复古籍中和一些修复高手专家的交流学习中,一致认为:整旧如旧是修复古籍的灵魂,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主要装帧形式
册页,盛行于公元十世纪的唐、宋至明代中叶,使用时间最长。其形式初期有蝴蝶装,流行于宋元时代,装订时把书页版心朝里,字面相对,在书页反面版心处用浆糊粘连,用厚纸做书皮。缺点是书页单层切薄,翻阅时书页经常与正面相连,看到的是背面,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包背装流行于元代至明代中叶,外形似蝴蝶,但书页正折,版心朝外,书页左右两边的余幅都向书背,加上副页后,多用蚂蝗纸捻钉固定,然后封面用包背,其折叠和装订法极似后来的线装。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会试录等就是包背装。明朝中叶到清末,一直盛行线装,也是我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进步的科研成果。线装书优点是便于翻阅,又不易碎散,外貌美观且便于重新装订,即使破残书经修复装订后,完全可以恢复原来崭新的样子,目前存世的书籍,大多数元、明、清刻本,尤其是绝大多数的明、清刻本,是修复者的重中之重任务。
三、选好配纸
自东汉末年有了纸,至今流传世上的古籍纸张,大部分质量很好,有纸寿千年的美誉,不象今天的报刊杂志那样,过不久就会返黄发脆,很不耐用。现在较常看见的版本有唐代抄写佛经的藏经纸,主要原料是棉、麻组成,颜色似浓茶水,较粗糙;宋、元刻本多用黄竹纸或白麻纸,有厚薄之分,纹罗约两指宽。明洪武至弘治的早期刻本,多以棉纸或皮纸为主,竹纸为次。正德至嘉靖为中期,多用白棉纸、竹纸,皮纸为此;万历后刻本多用黄色竹纸。清初至康熙、雍正的刻本,基本上用竹纸,乾隆时期,除用竹纸外,又出现了连史纸,康熙期间又增加了桃花纸印书,很美观;武英殿聚珍版印的书多用太史连纸,这是清宫订制之纸。道光后基本上用黄纸或油印纸灯低劣纸张。目前,补书的配纸大多以毛太纸为主。溜口纸用薄棉纸,我在修复明、清时期的刻本时,曾发现不少已被前人修复过的残破书,有些是用白宣纸粘贴在黄色竹纸上,有些是用毛太纸粘贴在白棉纸上,很不美观,有些包背装经过某些修补者的手后,改头换面换成了线装;有些修补者更是自作聪明地在原古籍封面再加订封面,这些弄巧成拙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严重地破坏了书品的古色古香原貌,鉴于明、清时期的补纸很难找到,以前多在废弃的旧刻本上切裁天头地脚作为补纸,但远远不够。随着废弃刻本的稀少和身价的提高,现在基本上不再切裁了,转而采用传统的毛太纸作为补纸,但我发现毛太纸薄且纹路呈透明状,有一种不牢固的隐患,前两年我们专程找到了一家手工造纸作坊,相传从明朝开始祖祖辈辈造纸,一直沿袭至今。竹纸制作工艺全部按古制进行,其纸颜色近似古籍竹纸色,厚薄相宜,效果不错,解决了一个我们实际工作中配纸难的问题。当然有些配纸的颜色可以通过染仿古纸来解决。
四、浆糊水的调制与使用
 修补离不开浆糊,浆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书的寿命。浆糊一定要用沸水冲透到似白蜡色为最佳,并且在冲制过程中药不停的搅拌,这样冲制出来的浆糊粘性大,后用隔夜冷开水浸泡,需要时用竹启子切取放置在瓷碗里,(切忌用手抓取,容易影响浆糊的质量)用木棒不停地搅捣,直至碗里的浆糊捣匀,然后再慢慢地,分次逐渐加水,使厚浆糊在搅捣中慢慢稀释,最后成浆水状。再按比例加净水至所需要的浓度即可,稍作沉淀后,取清洁无沉淀物浆水倒入另一个碗中,用这样的浆水补的书平直、牢固;假如浆糊呈黄色,就是冲制过熟;假如浆糊呈白色,那么调配成浆水后,会有沉积物产生,毛笔上沾上面筋似的粗粒纤维浊浆,这说明浆糊冲制还不到火候。以上两种浆糊不能用于补书,因为粘度不够,容易起壳脱落等弊病。如果补较厚的毛边纸、开花榜纸或白棉纸等书页,或采用湿补法,浆糊水调配成豆浆色为宜;如补薄的连史纸、棉连纸灯,浆糊水调配成稀糊色为宜。每天使用的浆糊水最好是浸泡数日的新制的浆糊,如当天用的变色污染的或隔夜浆糊水,坚决不用。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严禁使用化学浆糊或胶水等类似粘合剂,否则对古籍有很大的危害。毛笔涂抹补洞时,宜多涂抹几遍,作用是浆糊水均匀而薄,粘性大,补上纸后服帖平整,后用湿毛巾轻敷,去净补纸外的多余浆水。
五、审查、制定修补方案
一部分破损书拿到后,先看是何种刻本,再看书的破损程度,然后制定是补时托还是两者结合的修补方案。选择与破损书页相同或相符的补纸。检查卷页是否完整并做好记录说明,交接责任分明。如果书皮破的不能用,上面又有完整或不完整的书笺要掲下补好,以便在新书皮上再粘贴保持原貌。如果有名人在残破的不能用的书皮,、副页及其它书页中留有题词、批校、注评等有价值文字,一律保存,设法修补,保持原物原处。如果有些破碎分散的字片,有条件的应该找好的底本来校对补正,无法补上的碎散字片也应该存入档案袋收藏好,并做必要说明,待日后有条件时找到其归宿后再补正。善本宜修补,如果无法补的重残破碎、霉烂焦脆、不能翻阅的书页,只能采用托的技术方法。
六、拆书
包背和线装装订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副页(又称护页)上有几个纸捻订固定。区别是:线装书的书皮是用丝线装订,包背装的书皮直接黏附在书脑和书背以及副页的上下边。拆线装书时,用剪刀小心地剪断丝线,拉抽完断线,掲去书皮。接着剪去纸捻订的尾部,太厚的书页可分成若干页一层一层地掲,长出的尾部再剪去再掲,直到掲完,从纸捻订头部拔出就可以了,力求减少锥眼孔的损伤或扩大。假如手头动作稍微大些粗心点,原锥眼孔肯定会因此损伤,在修补后装订时,势必造成眼多伤脑,对书籍带来很大损坏。包背装因为浆糊稠而粘得牢,时间长久,粘性直咬纸内,拆时务必慎重细心。为了不伤书皮和副页,先用湿毛巾或水壶喷雾似地湿其粘处,又用湿毛巾覆盖其上,慢慢地润湿透干浆糊处。然后掲开副页上下边的几处点浆,再扩大战果,掲书脑书背如果某一点掲不开,再用上法湿透干浆,别心急冒失,否则会撕破原纸。在掲时可用针挑,用竹起子轻划,手随势揭开,掲下的书皮夹在干报纸中,以报持干后平直。对于稠浆抹遍的书背板结,只需用细号木沙反复多次平面轻磨掉板结,使书背页全部松散才能动手剪纸捻订进行拆书。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湖广通志》,该书原厚达二百页,包背时讲究,在书背上多用一层薄而韧的皮纸糊着。我发现书背页已全部霉黄焦脆,如不作特殊处理,稍一马虎定会撕破。根据经验,掲去书皮后其书背仍有湿度,只能用报纸覆盖,待其阴晾干燥,才能用细木沙轻轻地平直地缓磨纸皮。待磨光干浆板结,用手指拨弄书背页,如还有书页有一点粘着,再耐心地用细沙磨其粘处。一旦书页全部分离,保证此时背页完好无损,则大功告成,便可剪纸捻订拆书了。
七、编顺序号
不少古籍的书口破烂,页码全无,有些书的页码因编排装订原因显得缺页、跳页、重页、倒页等顺序乱的情况,有些稿本、抄本等书没有页码的,有些书口页码处时有时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拆散了纸捻订后,应该充分利用书页顺序的完整条件,用铅笔在锥眼孔的书背下角逐一记上序号。这样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出现乱页情况,万一因意外手误而出现跳页情况,不用费神地按顺序号排上就行,装订后又保证了原书的整洁,铅笔数字都藏在书背页的里面了。
八、怎样撕拉补纸
人们或许认为撕拉补纸,不费吹灰之力。是的,这是项看似简单,其实是很仔细、灵巧的工作。有些初补者见蛀洞大小相似,事先剪好比蛀洞大的齐整的补纸,待毛笔刷涂稀浆水后,再拿来盖住蛀洞粘上完事,不足的是补纸过大或其边太规则,等摧平装订时往往凸出难看;有些补者刷涂浆水后,撕拉动作慢且动作粗糙,造成卷毛倒状、补纸过大或起皱的毛病。为了免除这些情况,我们用手或镊子撕拉补纸,既要贴着水平面往外撕,另一手指又要及时轻压外露粗毛头,效果很好,很服帖、平整。补纸以略大于孔洞2毫米宽为佳,对于又是霉烂脆的情况,可按特殊情况加宽加固。有些补纸难撕时,用毛笔醮划湿撕边再撕即可;有时补纸撕大时,可用镊子小心地撕到合适为止。
九、怎样补蛀洞或破残边角
书虫蛀成的孔洞一般有圆形或狭长扭曲似窄沟的不规则形,如霉烂焦脆需特殊补法另作处理。我们见过不少已补过的古籍,本来蛀洞如豆粒大,却用五分硬币大的补纸去补;有些火柴粗长的窄蛀洞,却用一指宽的纸去补,活像贴膏药。这种补法用浆多又覆盖面大,既不美观又易吸潮招虫蛀,也不利于保管,是修复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事项。在重补时,有条件的话,用水湿补纸然后掲掉,再用略浓浆水刷涂蛀孔,按常规补即可。对于边角的破残处,有两种补法,其一是用大于边或角的纸先补上,待干后再裁切或剪平直,此法我认为既费工时又浪费来之不易的补纸。其二是把补纸裁切或剪成直边直角,然后刷浆水于残破边角上,把直边直角按其所补处拼齐直则可,待干后不需要剪裁多余补纸,这是一种既省时又省补纸的好办法。有时补纸湿干不一,一撕拉会撕得过大的情况,这时不可心急,用毛笔醮稀清水圈划所撕边圈,待其湿透一撕拉就会顺手了。天气干燥,补上几个孔洞马上掲起,用湿布抹去桌上的粘浆水再继续补,否则为了多补几个孔洞,其书页反而会干粘贴在桌上不容易掲起。善本等珍本书籍,补纸的纹路最好顺着书籍的纹路撕拉,以求得善本的整旧似旧原貌。
十、怎样修补裂开或残破的书口
裂开离散的书口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单纯中缝开裂;二是离散加蛀洞破损;三是残破分家,各打天下。修补书口又叫溜口,棉纸是专用于合缝书口的。第一种情况比较方便,我们把两个半页正面朝下平摊桌上,然后准确无误地把天地的拦书口文字拼接完整,左手指轻压书口,右手的毛笔刷浆水于书口上下,如书口收缩不匀而起皱,用毛笔轻轻刷平直,把宽约一厘米的同色或仿旧溜口纸从上到下拉平直手指压下就牢固了,多余的溜口纸可剪去。第二种情况稍微难一些,但自我了规律也会熟能生巧。先按第一情况吧书页平摊后,接着先把残破蛀洞补好,然后用上法溜口合缝即可。第三种情况确实难度很大,我们拿到这种不堪入目的书页后,如书口尚有一丝半丁连接着,就小心巧妙地利用连接点,平摊桌上,用尺准确地量好书口上下左右的距离及文字栏狂顶拼接完整;如没有把握,实现选择一页完整的做垫底样板,上铺玻璃,玻璃上用水湿润,接着把薄塑料纸平附玻璃上,利用其透明性能好,不管怎样破烂的书页,按样板书页的相同部位拼接合一,再进行修补,不能补救用裱法,成功后就掲起塑料纸往干报纸上放,挑起书页一角把补页掲下。用裱法后,不需要溜口了。我们经常碰到书页分家的情况,如明刻本《弘治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几乎每页都由两个半页活动拼凑,凑合部有时在书口有时在其它位置,造成此原因乃是省钱省纸的动机。拼接这种书口等情况,可把正文朝上,下半页在下,上班半页在上,把字、栏等有关文字对齐合一,然后把浆水先刷在下半页的接口上,刷匀无皱,再把上半页拼接上压平即可。掲时要从下接口起手,这样粘合部才不会离散。有些书籍受潮遇水后 ,纸张收缩很快,溜口时较困难。如明末吴兴闵齐级刻印的书籍,书页上一刷浆水会出现很多的小褶,假如把书籍先潮湿再刷浆水,当时可能很平整,但干后书页又会缩回原样,而溜口部分因绵纸固定就缩不回去,一旦捶平后就会产生书页和书口合不拢,书口成弯曲形,克服此类毛笔的好办法就是,先把书页全部喷水受潮湿度,然后把书口拼接合一,再以快速法刷上浆水然后快速把溜口棉纸溜上,趁其纸性未松胀前,用干纸覆盖其上用手压平即可。不少书籍往往用红或蓝格纸抄写,一遇水就会化染其色,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时需要在浆糊中加些明矾,防止红、蓝色化染,再在溜口棉纸上刷上浆水,再去溜口,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有些书口已被磨薄近乎断裂状态,或者书口某一处分离,只需在这些部位溜上口就行,不需要从上到下全部溜口,待书页干后做些仿旧技术处理更妙,如白纸书用细尘土、竹纸书用烧黄土或烟丝去摩擦一遍,尽量使其颜色接近,保持旧貌,不要显出修补的新纸。
分享到: